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嚴若璩

閻若璩(1638~1704),字百詩,號潛丘,生於明崇禎十一年,卒於清康熙四十三年,享年六十七歲。原籍山西太原人,實際則已有六代先祖,遷居江蘇淮安府山陽縣(今江蘇省淮安縣)。
  《四庫全書總目‧提要》認為,在考據學的領域,由古至清,沒有人能勝過閻若璩。近人梁啟超譽閻若璩為「近三百年學術解放之第一功臣」,由此可知,閻若璩的學術,是以嚴謹紮實的考據,作為治學的根基與路徑。
  閻若璩的祖父閻世科,是萬歷年間進士。父親閻修齡則是一位以詞章聞名的貢生。有著如此優秀家學淵源的閻若璩,卻並不是個聰敏有夙慧的神童。相反的,他甚至可說有些遲鈍愚魯。但他卻有著一付執拗脾氣,堅持以勤補拙。年幼的閻若璩,經常在學塾下課之後,不畏黑暗與寒冷,獨自一人,反覆背誦經典,直到爛熟。在這樣認真從不懈怠的努力累積之下,十五歲時,閻若璩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,此後,他的領悟力、治學力,都以驚人的速度,反映在他的學術聲名之上。
  當時,外地的學者經過淮安府,經常會來拜訪閻若璩,相互論學。當地的學者如李明睿、方文、閻爾梅等,儘管年輩較長,也都樂意與閻若璩論交為友。這些切磋學問的論學聚會,對他的助益很大。
  二十五歲時,閻若璩改歸太原故籍。此後十五年,他數次返籍參加鄉試,但都名落孫山。但返鄉的過程中,他仍有極大的收穫。根據記載,康熙二年和十一年(1663/1672),他兩次到太原松莊拜會了傅山,請教了考辨金石遺文之學的相關問題。康熙十一年,當他第四次返歸太原,幸運的,遇到了遊歷太原的顧炎武。他們結伴考察了太原當地的晉祠古跡,究辨晉水源流、太原之沿革以及唐晉之分封等等問題。
  康熙十七年(1678),朝廷下令各地薦舉應試博學鴻儒科,閻若璩前往赴試,雖然未能獲得任用。但他仍寓居京師,每日以論學為事,結交各方文人學者。
  北京城是清朝的首都,人文薈萃,群賢畢集。閻若璩選擇留在此處,是單純想以文會友,涵養自己的學術生命。亦或是有所期待、待價而沽,難以確知。但他的學問,確實讓他在北京城內以「博物洽聞,精于考據經史」,日漸名聲鵲起,受到矚目。
康熙二十九年(1680),內閣大學士徐乾學奉旨修纂《清一統志》,閻若璩也在受邀參加之列。因為這個機緣,閻若璩隨著一統志局的團隊,前往洞庭東山、嘉善、昆山等地,實際考察。在修纂《大清一統志》的同時,閻若璩還與萬斯同、顧祖禹、胡渭等學者齊力協心,完成《資治通鑒後編》。對此書,徐乾學盛讚閻若璩:「閻先生學有師法,非時賢所及也。」可見他在史學上的造詣,也是獲得一致肯定的。
  這種「雖未為官,但參與了公家學術性事務」的日子,約有五年左右。由於徐乾學的去世,年近六旬已名滿京師的閻若璩,回到了故鄉。根據記載,這之後,閻若璩的生活,是愜意順心的。
  康熙四十三年(1704),健康欠佳的閻若璩,面對皇四子胤禛(後來的雍正皇帝)的召見,不辭勞苦風塵僕僕的遠赴北京。胤禛對閻若璩非常推重,延為上賓,禮敬有加。不久後,閻若璩因病卒于京師。他的身後事,由胤禛派人為其打理,還親撰挽詩及祭文,讚美他「讀書等身,一字無假。積軸盈箱,日程月課。孔思周情,皆大言深」。祭文中「一字無假」的評語,正是閻若璩的考證學中,最為人敬服之處。此時,清朝入關已有七十年,政局已然穩定,原本元氣大傷的學術惠命,也開始恢復勃勃生機。由「反對空談」的務實經世之學,更進一步延伸為「以文字聲韻訓詁為考據礎石」的漢學。閻若璩與毛奇齡,是清代漢學的兩位先導。而閻若璩專攻經學,更是清朝漢學家的第一人。
  他的學術立場是「尊漢薄宋」,認為沒有以「訓詁」做為治學基礎的宋學,是一種寡陋之學。強調治學必須要博古通今,勤於考證。力求經、史鎔鑄貫通。對古書中有所懷疑的篇章,要以精謹審嚴的訓詁當作方法,確實考證。
  奠定閻若璩學術地位的,是他的《尚書古文疏證》。他前後用了三十餘年,在他五十歲左右,寫出《尚書古文疏證》。這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,從篇數、篇名、典章制度、曆法、文字句讀、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異同等,多方考證,再引用《孟子》、《史記》、《說文》等書作為旁證,一共羅列了一百二十八條證據,得出東晉梅ㄗㄜˊ﹔ze所獻《古文尚書》及孔安國《尚書傳》是後世偽作的結論。黃宗羲看過此書,大加讚賞。還親自為此書寫序。而他所運用的本證、旁證、實證、虛證、理證的考據方法,更是為考據辨偽學創立了通例。
  這樣一種考證的功夫,閻若璩也應用在地理方志上。他的《四書釋地》、《四書釋地續》、《四書釋地又續》、《四書釋地余論》等書,考辨詳實,校正了前人對古代地名的附會之錯,被稱為歷史地理學中的佳作。
  除了上述著作,閻若璩還著有《潛丘劄記》、《重校困學紀聞》、《朱子尚書古文疑》、《孟子生卒年月考》、《眷西堂古文百篇》等書。在清代的學術史上,閻若璩將顧炎武、黃宗羲所高舉的經世務實之學,轉向為案頭上的考證實學。是乾嘉漢學的先驅,也是清代漢學家第一人。閻若璩對清代學術的貢獻,與他的歷史地位,都是值得尊崇的。


撰稿人:李慈恩
網站滿意度調整